Mindmap (思維導圖、心智圖) 是一個被廣泛用在任何領域上的一種作圖法,可以幫我們歸類思緒、分類文章結構以及關聯性。
隨便舉例一個心智圖的長相,就是這樣:
這個圖在本文章解釋的兩種圖表中,比較像是在做發想活動而不是知識圖譜。
在這篇文章中,試圖分成兩大類對於心智圖的用法: 【知識圖譜】、【發想活動】。
心智圖畫法難易不定,如果你沒有一個確切要討論的大主軸,那你可能會很難開始進行發想活動,甚至是發想活動不會收斂、另一個是知識圖譜過大,難於起頭,但知識圖譜不限縮範圍,如果你想利用【知識圖譜】找到研究方向或主題,也許應該採用【發想活動】進行才是,因為建構發想也許越找越多的時候,就容易選出聚焦你的研究主題。
知識圖譜繪製時,知識分散的廣度可能不能太少,如果太過專一則可能導致資訊太過於偏向某個區域,像是下圖:
很多時候出現這種狀況,可能是因為你對這個分枝議題特別感興趣,此時看要不要重新定義主題把從建構知識圖譜改成做【發想活動】,把方向換成與 C 有關的主題,就可以聚焦你的方向。
然後等到你確定你要建構知識圖譜的框架之後,再回來重新補齊; 知識圖譜通常都會是各種分枝成樹的樣子。
最為知識圖譜,最重要的就是建構知識的分枝,第一種人工的畫法,是很容易辦到的,假設要研究一個陌生的主題,就從具有最多關鍵字的地方去尋找知識結構: Wiki、書。
鉛筆、白板、或是本文章使用的軟體 Mira Mindmap 都可以建構像這樣的人工知識樹,而且現在就算已經不是紙筆的時代,紙筆仍然是你的好朋友。
當你想要幫助別人建構知識,或是你正想要學習一項知識時,你可以透過 GitHub 有很多貢獻者都做了 Roadmap,而且是年年更新,你可以照著這個 Map 走來學習必要的知識,像是下圖是一個 Front-end Roadmap 2021。
換個方向看,Roadmap 也是一個技能樹 !
萬事不決,全部轉發想活動; 這是一個不誇張的說法,畢竟當你要開始有發散的想法時,就需要借助心智圖幫你紀錄每個節點,以及它的簡單分類。
對於發想活動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收斂想法,因為不收斂,永遠沒有結論,而收斂似乎不是一次性收斂,而是要頻繁收斂,否則會很難在最後的時候一口氣收斂完畢。
收斂的意思就是聚焦想法,聚焦到一個共識點上,當你是自己一個人做發想活動時,在一定數量的發想之後,做節點整理,節點整理就是開出分類 (分類於節點不一樣),並且整理剛才的發想項目。
像是剛才的區塊練知識圖,就做一個分類:
當你在討論一個產品該有的內容時,可以讓所有參加發想的人都提出 Idea 開出節點,甚至不用開出節點也可以。
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想法,但是礙於時間,必須設定一個時間點停止發想,並在時間快結束前看項目增加速度有沒有緩和下來,沒有的話,等到分類聚焦一次之後,要再次繼續進行發想,直到項目增加速度開始變慢,東西不再瘋狂繼續新增為止。
有趣的是 Miro 這個軟體可以對所有共筆的人做 Timer:
完成發想之後,要做的事情是先分類好剛才的項目,用顏色、節點區分也可以。
整理聚焦是指找出幾個關鍵問題,看看今天的發想會議是否有好幾個結論,而且是否都有答案,甚至是確定幾個發想到的問題,比方說:
電影主題是什麼,定下來了嗎?
電影主演要選誰,決定了嗎?
一開始發想都是在問問題,拍電影的地點? 演員? 電影類型? 都是屬於問題導向,也有另外的 Part 是屬於明確屬性的,比方說: 電影語系: 中文、電影風格: 古裝 (這裡指的是已經完全確定就是古裝劇,不會再發想)。
而假設結果【地點】似乎還沒有一個定案,而且覺得應該不用各自回家調查,可以討論出結果的話,從這一步就回到限制時間開始發想繼續進行,而且要試圖引導大家開始往問題聚焦發想,提出不相關的東西: 【電影院檔期】、【電影助理】、【拍攝早餐】都應該被拋到旁邊去,不分類、不開節點,置之不理,直到未來開始討論相關議題再整理。
通常對同一個問題發想、分類、聚焦幾次之後,就會有答案,如果沒有,那就需要借助下一關。
投票是決議內容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,前提是你要有夠多的發想內容,但是始終找不到共識,舉例向是你列出了 【拍攝地點】 的 30 種可能性,但大家始終找不到一個答案,此時就讓大家各自跳出來選自己支持的地點,一人可以拉 x 個可能性出來當作候選人,拉出來之後要為這個可能性說明、向大家解釋,這就等同於是一種拉票機制,等到每個候選人都說完之後,給大家投票,一人 y 票。
最後確定結果,就定案如此。
如果不是你一個人在進行發想活動,那麼充分讓所有人都表達到是很重要的事情。
工具: